人文不是抹茶道的茶道日本煎茶道考
北京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文:叶欣 很多的好友都知道我喜欢玩点茶。点茶道即我国宋代饮茶法之一,不过随着历史的更迭,这种喝茶的方法在明代成化年之后彻底的消声匿迹了,这和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下令“废团兴散”有关。而这种喝茶的方法在十二世纪南宋时期被来我国求道的日本僧人带回本国,由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并由同时期的村田珠光奠定了茶道基础把我国的点茶道发展成了具有日本色彩的抹茶道,而在十五世纪经过了武野绍鸥、千里休两位茶道宗师的发展,最终在日本贵族阶级里面确立了抹茶道的主流地位。现在在日本一般说起茶道来,首先令人想起来的就是抹茶道,但事实上从十五世纪开始,在日本国内除了抹茶道还有与其并行不悖的煎茶道,因为其在日本对外的文化交流中较少露面,很多人对它都不太了解。 煎茶二字出自于我国陆羽《茶经》,而日本的煎茶道却与陆羽时代的煎茶完全不同。日本人的煎茶道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那壶泡茶叶然后分到小茶盅里去喝的方法,日本人叫它煎茶,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这个词来源于我国,第二是煎茶道是十五世纪即我国明代万历年左右,由日本僧人因在福建禅宗寺庙学习,于是把当地僧人饮茶的习惯带回了日本,再由日本茶人结合我国明清散泡法茶道以及抹茶道德礼仪规范而创造发展起来的。从明代万历年间我国的饮茶方式就已经是散茶龥泡法了,而当时我国所饮用的散茶大多是需要经过炒青的绿茶,传到日本之后,他们本国的绿茶其实并没有炒青这个工序,事实上是和抹茶一样的蒸青法,可是因为学习的是中国炒青茶的饮茶方法,再加上煎这个字有煮还有焙火煎炒的意思,所以日本人也就随之叫做煎茶了。 日本煎茶道的始祖是卖茶翁,其名叫做柴山菊泉,在他以后又经过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代人的努力煎茶道终于在日本的江户时期确立起来和抹茶道一起流行于当时的武士以及士大夫阶级。煎茶道用茶按照等级由高到低分:玉露、煎茶、番茶、以及非茶之茶。其中玉露是最高等级的煎茶,以静冈县的朝比奈所产为最好。所以一场煎茶道茶会由茶人精心挑选的玉露就是主角。煎茶道的茶会相对于抹茶道的茶会其实更加轻松,而且茶人与茶客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同时煎茶道还保留了我国明代文人茶会上以文会友的特点。下面我简单的讲一下流程,一场完整的煎茶会分:前席、正席、副席、小馔席、挥毫席五个部分。当一场茶会开始的时候,前席即迎客之席,在正式的茶会之前,故曰前席,客人到达茶会现场要先在会场前签名,然后进入前席,开始饮茗主即茶会主人沏泡的叫做香煎的“非茶之茶”,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茶,而日本人喜欢喝樱花茶、兰花茶、玄米茶、昆布茶等等,日本的这些非茶之茶大多是盐腌制的所以味道很咸。在前席中饮香煎的同时可以观赏茶会上准备的书法绘画、插花、古董等作品,而日本茶人最喜欢中国的文物作为茶会的展示主角。结束前席的茶之后,就是正席,这个时候茗主就要给客人冲泡玉露了,一般冲泡玉露的壶日本人叫做急须,在明治之前煎茶道急须壶最受追捧的就是我国的紫砂壶,据说卖茶翁所用的急须就是紫砂最后在他身逝之后下落不明,而最受日本人喜欢的急须就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巨轮珠,在明治年间日本藏壶大家奥兰田玄宝用汉字写了一本书名叫《茗壶图录》里面就有“无有巨轮珠,无以事茗事”之说。而到了清末至近代因为受台湾乌龙茶的影响,在闽粤间流行的水平壶又成了日本茶人最喜爱的急须。不过到了现在因为受抹茶道的影响,日本茶人更多的喜欢用他们本国产的陶瓷急须,直把侧把均可,也有茶人喜欢用“宝瓶”的。 冲泡玉露的水温要求很严格,一般是60度左右,而且受水也很少一般五个人喝的话受水也不过80cc,所以日本人早期在我国宜兴定制了一些紫砂壶大多为90到cc就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把50cc左右适合一个人喝的急须叫做“独丁”,而茶会使用的90到cc的急须叫做“茶铫”取苏轼诗句中“沙铫”之意也算风雅了。玉露的冲泡方式因茶道源流不同而不同,不过最适合的方式是,先把烧开的水倒入汤冷里,即我们现在常用的茶海也叫公道杯,待水温降到60度左右,把水倒入急须壶中,然后把事先良好的玉露茶叶倒入壶中,盖上盖子焖泡一到三分钟之后,再分到小茶杯里,由童子分给茶客即可,刚刚讲过玉露茶受水很少,所以每个客人杯子里一般只有15到20cc,可是茶道礼仪要求和抹茶道一样是要客人把杯中茶分三口喝完。客人品尝完玉露茶之后,童子就会给客人端上茶点,客人品尝完茶点之后,茗主会再给客人倒上一杯白开水作为清口而用,这个时候客人可以离开座位欣赏自己所用的杯子和茗主所用的茶具等等,也可以对茗主就刚品尝完的茶进行请教,这个时候所谈论的话题必须要与茶会相关才合适。等童子将饭菜准备好之后,就可以离开正席,前往小馔席,准备就餐了,与抹茶道的”怀石料理“不同,煎茶道的料理叫做“普茶料理”,相比较怀石料理,普茶料理更喜欢用带有中国色彩的素食作为原材料进行烹饪,比如面筋、腐竹、香菇等等,在烹饪方法上也基本上采用煎炒烹炸这样的中国料理的方法,甚至在用餐方式上也和中国一样使用合餐制和怀石料理的分餐制完全不同,更加的具有中国色彩。不过随着时代的演进现在普茶料理也有分餐制了,比如卖茶本流派的小馔席就和怀石料理相似了。 用餐结束后小馔席也就结束了,客人可以在茶会的展示区或者庭院内散步稍作休息,跟着便是副席了。在副席上茗主要为客人冲泡煎茶、番茶或者焙茶,这个时候就比正席的过程显得轻松愉快了,客人可以和茗主肆意畅谈,内容也可以比较广泛了。不过品茶的时候要和饮用玉露一样要有观色、闯香、尝味这三步,之后分三口喝完,而且茶会上比较忌讳询问茗主茶的产地、特点、品牌等,这是日本平安时代开始的“斗茶会”遗留下来的习俗,这个我可以以后再说。待客人喝完茗主所泡的茶之后,童子还会准备茶点,然后再喝下第二泡,副席便结束了。 最后就到了挥毫席,相信大家看到这个名字就对这一席茶会的进行方式很了解了。没错,在煎茶道里会给客人准备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在经过了正席、副席上体验了茗主的泡茶技巧和优雅的礼仪,并且也欣赏了茗主精心准备的各项雅玩器物书画之后,客人可以在这一席上挥毫留念,就算不擅长舞文弄墨的客人也可以随意用毛笔留下自己对于此次茶会的理解,作品对于茶会来说没有高下,等客人创作完成后,茗主会让童子把客人的作品挂在墙上供客人欣赏,而到了退席的时候,客人可带回自己创作或者所喜欢的别的客人创作的作品作为留念。 这样的就是煎茶道的简单流程了。从中可以看到煎茶道所保留的中国特色相对于抹茶道更浓厚,而且其审美思想也与我国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雅会相一致。所以到了近代,因为台湾和日本的关系相对接近,台湾本地的乌龙茶道在源于闽粤的功夫茶道基础上结合煎茶道自创了属于乌龙茶的台湾茶道,最后在80年代的时候随着大陆文化的复苏,传到了大陆,形成了现在我们所常见的茶席文化了,归根到底,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我们在用心泡一壶茶的时候,想到不光是茶味本身,而更多的是自千年以前流传下来的风雅吧。正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啊。 十二月八日夜叶欣书于庐州。 投稿邮箱:aiwenyi01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jz/117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尼泊尔珠峰专栏第16期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