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行2016年中医中西医精讲之中药
↑点击上方医路行我们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中药具有的若干特性,又称为中药的偏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细目一:四气 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确定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和缓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平性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也有偏凉、偏温的不同,因此仍称四气(性)而不称五气(性)。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细目二:五味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五味是指药物的五类作用)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 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辛)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治疗筋脉挛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甘)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大多具有何种药味——酸)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 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应具有何种药味——苦)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例题: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苦味药的作用( ) A、清热泻火 B、泄降逆气 C、引药下行 D、通泻大便 E、燥湿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 (治疗瘰疬、瘿瘤等证的药物具有药味是——咸)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阴的一组是——酸、苦、咸) (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阳的一组是——辛、甘、淡)
↑点击上方医路行 我们 我号:YLX-lihuai(复制) 了解更多,请号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早期治愈方法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yl/1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Ichimura桑推荐的纽约唯一一家SH
- 下一篇文章: 冬季苹果这样吃,不仅营养翻倍,还能预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