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队长自述我登珠穆朗玛峰那些日子下
前情提要 年4月8日,苏拉队长一行人正式从成都出发,开始了此次珠峰攀登之旅。途中经过跌宕起伏,尤其在二拉结束后,因为天气不佳,所有人在大本营等待冲顶窗口,此时苏拉队长发现一个时间短、风险大的小窗口,他是怎么做的呢? 相关链接:苏拉队长自述:我登珠穆朗玛峰那些日子(上) 注:本文源自苏拉队长珠峰攀登线上分享会录音整理,文字内容进行了优化,准确地展现了珠峰攀登的全过程,文章较长,阅读还请注意眼部疲劳的预防。 在大本营苦熬了11天,终于迎来了一个小窗口,这次小窗口期是从12号开始的,12号,13号,14号,15号,16号,只有短短的五天,但山上的情况却有点复杂:所有的夏尔巴全部在山上进行营地的建设工作,各家登山公司的营地只建设了C2或者是C3,目前还没有到达C4,甚至物资的运输都还没有结束,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完;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修路队,修路队那个时候修到了C4,C4以上还没有修路,那一段至少要修米左右的线路,所以虽然发现了一个窗口期,但C4和后面的攀登线路都还没有做好。 其实在大本营我根据往年的登顶时间,在分析这个窗口期,反正在大本营除了等待,都没什么事情做,我就天天都在研究。后来我想到,所有团队的夏尔巴都上山了,他们也是准备抓住这个小窗口,把C4的帐篷、氧气、物资都抓紧运上去,结果整个大本营就只剩下来登山的队员们。如果我们想抓住这个小窗口的话,必须在15号登顶。根据天气预报的信息,12号,13号,14号也是比较好的天气,但是我们已经赶不上12号或13号的登顶窗口,如果是15号的话,想想办法其实是赶得上的。 如果我们的队伍要赶15号的冲顶窗口,就必须在11号那天做出决定,12号从大本营出发。可目前大本营没有夏尔巴,队员的八名夏尔巴也都在山上工作,这个局面看起来有点让人沮丧。 可我突然想到了办法,于是我和队员们说:“我们有川藏队的7名高山向导,完全有能力把大家带到C2跟夏尔巴汇合。”最终队伍在大本营最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提前出发开始攀登,当然这对我来说风险和压力也是挺大的。 我当时跟队员们也讨论了很多,目前15号的天气预报是非常准的,我查看了前后很多数据,也分析了很多过去的情况,可以肯定15号是比较好的天气,是适合登顶的条件,但是如果这个窗口没有能够上去的话,下一个窗口据说是在20号以后,那会是查不到20号以后的天气信息的,就算查到也不会太准,所以20号以后的窗口期有多长,到底有没有窗口期,这都是未知数。如果没有今年就完蛋了,大家都没有机会登顶。如果有,这个窗口期是两天还是三天,还是四天,都不知道…… 既然现在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出现了一个窗口,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抓住它,但当时最大的风险就是修路队,我们解决了从大本营出发没有夏尔巴的问题,但是等队伍到达C4,修路队没修好路,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去修路队的营地跑了很多趟,去找他们的领队打听,到底什么时候能够修完路,然后我又通过尼泊尔的夏尔巴朋友,让他也去打听消息,最后得到的消息让我松了口气,修路队会在12号开始正式修路,12号,13号,14号三天时间应该可以修完。说是“应该”他们也没有保证肯定能够修完。 这次攀登是有一点风险的,严格来说我们14号就要到C4,海拔已经米,到了营地如果路还没有修完,第二天15号就没有机会冲顶,队伍不可能在米的海拔等待,只能下撤,那就全队都将不能登顶。所以我反复地思考各种可能,又去问修路队的领队,他说:“如果路还没有修完的话,剩下的绳子和物资也会放在那里。”我说:“如果你们没有修完,剩下米米或者米的那段距离,能不能我们自己修?”修路队领队说:“没有问题,我们背上去的装备肯定放在那个地方,大家可以一起帮忙尽快把路修通。” 问了各种情况,我们又仔细地思考,团队里的每个队员都有一个夏尔巴,川藏队的七名高山向导就可以提前出发去修路,或者我们7人跟着队员走,夏尔巴向导可以提前出发去修剩下的路,好在队伍从成都出发时也带了几条主绳,一些岩钉,冰锥,雪锥,机械塞,以备不时之需。当时完全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当时带这些装备的主要目的是,担心万一希拉里台阶出现了大堵车的话,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许可以在旁边多开一条路,让队员从新开的这条比较危险的路上小心通过。结果没想到,很有可能要用上这些装备了,不过不是因为堵车。 ▲出发时带足了装备 有了这样一些底气以后,11号当天晚上我给队员们开会,我说队伍明天出发。坦白说,当时我完全可以不做这个决定,因为所有的队伍都在等,他们等,我们也等,如果别人登不了顶,我们也登不了顶,队员们也不会说我有什么错误或问题,但是如果我做出决定,假如没有成功,万一遇到什么危险,导致有人受伤、冻伤或者更糟的结果,那很多人都会说是我的决定导致了这一切,因为我是第一次去,和队员一样没有攀登珠峰的经验,所以我的压力还是挺大的。 但我也在想,可能很多其他的团队也是想出发的,但是他们没办法出发,他们没有办法抓住15号这个机会,因为他们的夏尔巴都在山上,所以自己从大本营出发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我们有这个优势可以提前出发,就是因为我们的团队有川藏队自己的向导! 其实大家在大本营等待都是比较辛苦的,一直呆在大本营无所事事是让人难受的,所幸在大本营等待的这十天当中,队伍又去进行了一次系统化的培训,大概是等到第七天,我又带大家到冰壁上去做培训,因为第二次拉练的时候,看到队员在洛子壁的操练情况不是很理想,他们还得再操练一下,再熟练一下过保护站等等。攀登时要经过的冰壁加起来一直到了C3以上,不光是洛子壁跟C4之间,上面还有很大一段,整体可能有0米左右的路程,要走那么远的冰壁,没有熟练的技术是很危险的。 出发!冲顶!经过各种利弊的思考,我做出了决定,说:“行,我们出发!路没有修好的话,那我们自己修。”5月12日,队伍离开大本营开始了攀登,因为此时夏尔巴向导还在山上,所以每名川藏队向导要负重70斤到80斤向上攀登,在到达C2时夏尔巴领队看见我们背的很重,他想试试看到底有多重,当时称了秋足的背包,足足75斤,阿基他们背的还更重,应该是80多斤了,从C2一直到C4,川藏队向导的背包里面还有很多氧气作为备用,这段路真的很辛苦。 ▲负重攀登 出发时说的话,确实对队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因为在大本营休息时间太长了,有部分队员还没进入状态,到了C1后稍微休息一下,喝点水,补充一下,等缓过来以后就继续出发到C2,那天还是很顺利地到达了C2,跟我们团队的夏尔巴向导会合了,其实他们也是刚刚运输完C4的物资返回C2,也没有休息时间。 ▲C2营地航拍图 川藏队在尼泊尔的合作公司的人曾经跟我讲:“如果你真的想提前出发,应该选择16号冲顶,这样可以让夏尔巴向导有一天时间休息。”但是我一看16号是这个窗口期的最后一天,是很危险的,如果选择这一天对团队来说风险很大,如果天气又有变化,使得坏天气来得更早,那16号的风速可能会增加,天气也可能变糟糕,所以16号是危险的,因为完全没有余量了。相对来说15号上的话,与后面的坏天气还有一天的缓冲时间,安全性会高一些。虽然没攀登过珠峰,但是我们常年工作在米或米的海拔,尤其是我多年在米的慕士塔格攀登,天气判断的经验也积累了很多。于是我坚持要选择15号,我也知道在我们到达二号营地那天,夏尔巴是刚刚运输物资从C4下来,他们也很辛苦,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当然川藏队的向导也可以帮助他们照顾客户,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也考虑到队员第一天就上到了C2,夏尔巴向导也很辛苦,所以13号早上,就让大家多休息了一会儿,大概十点左右才从C2出发,因为C2到C3的距离并不远,出发以后大概走了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就到达了洛子壁的冰壁上,队伍就开始爬洛子壁,刚开始爬的时候上面也有风,只要一吹风,冰壁上有很多的雪被吹下来,吹到脸上,眼睛都睁不开,脸就跟被刀割了一样,躲不掉也逃不掉,还得努力向上看,雪往下吹人还得抬头,不然路也看不见。那天在路上也遇到了几次风比较大的暴风雪,攀登很艰苦。 不过最后还是全部都安全地到达了C3,因为害怕被吹走,C3只搭了几个帐篷,川藏队的向导赶紧和夏尔巴相互帮忙,把整个营地建好了。其实C3还得注意,那个营地也有危险的地方,它就在洛子壁这个冰壁的中间,营地就架在一块儿没有冰的地方,而且它不是特别平整,我们要挖出一个平台。所以大家在那个地方,千万不能穿着内靴去上厕所,或者是不带冰爪出去上厕所,那都是很危险的,一旦滑倒,就直接滑回到C2附近了。 ▲C3营地航拍图 还记得队伍在第二次拉练结束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夏尔巴被直升机从C2救援下来,后来得知那个夏尔巴是从C3直接滑到C2旁边了,洛子壁那个冰壁有多长,他就摔了多远。当时直升机飞到大本营的时候,先把他放下来了,然后又放在担架上面,之后才把他再放上直升机,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看到他满脸满身都是血,人已经昏迷了。后来倒没有听说他死亡了,应该是抢救过来了,C3和洛子壁还是挺危险的。 所以到了C3后,我再次跟队员强调,上厕所特别是在晚上,千万要小心,实在不行就在帐篷门口边上解决都可以,千万不要走得太远,因为一旦滑倒,人都找不回来了,我们又在旁边也准备了一些绳子,以防应急使用。在C3也有一些好处,如果当天晚上高反不舒服的话,是可以开始吸氧的。 这次攀登为队员每人配备了六瓶氧气,所以在这个海拔,如果出现不舒服的话就可以把氧气开到0.5的流量来吸氧,一方面是缓解不适,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吸氧这件事,特别是没有吸过氧的队员,需要慢慢适应吸氧,当天部分队员晚上就开始吸氧了。晚餐吃的东西和第二天的早餐都是从C2送上来的,尽量让大家能吃得舒服一些。 从C3出发那天是14号,我们要上到米的C4了,队员们出发的时候就开始吸氧,氧气流量大概开到2的样子,因为1和1.5好多人都不适应,所以就开到1.5和2之间,因为有了氧气的帮助,队员们的状态都还是非常不错。这段路又要爬很长很长的冰壁,感觉看不到尽头的冰壁,中间还有几段没有结上冰的岩石线路,一些路段是光滑的岩壁,因为有安全绳,就直接推上升器走,但对于部分队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开始吸氧 爬到接近米左右,还要路过一个营地,是洛子壁的C4,它比珠峰的C4要低一点,大概估计海拔相差可能米到米左右吧,路过这个营地的时候,遇到了刚刚从洛子壁冲顶下来的几个人。 那个从洛子壁下来的队员,当时吓我一跳,他说:“哎呀,苏拉队长,你们干嘛上来这么早啊?我们今天从洛子壁的顶峰看到修路队没有修到珠峰顶峰,因为天气变了,只修到了米左右就下来了。”糟糕,我一听这个消息差点崩溃了,我心想,看来明天真的要自己修路了,还好我们也做好了准备,但不知道米以上剩余的距离还有多远,也不知道我们带的装备够不够用。 那一瞬间我真的挺伤心的……结果队伍再往前走一段儿,快到C4的时候有七八个人就从C4开始往下走了,我看他们服装也是比较统一的,是一些夏尔巴,刚开始因为听说没有登顶,所以撤下来,但团队的夏尔巴一问,说这帮人是修路队的,他们要下去了,我心想他们离开C4营地了,那应该是已经完成修路了,希望又出现了,等我们走到这群夏尔巴跟前一问:“路修好了没有?”他们说:“没问题了,你们可以明天去冲顶了,我们路已经修到顶峰了。”哎呀,太开心了,那瞬间真的是难以言喻,短短一会儿,从差点崩溃的绝望到重获希望,我特别开心。 队伍顺利地到达了C4,当然要讲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珠峰经验,其实从C3一定要早一点出发,我们出发晚了一点,早一点出发的话,就有足够多的时间在C4休息。因为从C4冲顶的时间是当天晚上八点钟就要出发,而我们到C4的时候都快六点钟了,队伍只有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攀登珠峰,从C3就开始进入冲顶了状态,C4其实就是过度休息一会儿的地方。 ▲顺利到达C4 队员们都很辛苦,很累,不可能不让大家休息,大家都很紧张,需要休息,一躺下休息的话,一时半会也不想起来,所以最后从C4出发的时间就是九点多钟,比大部分的冲顶出发时间都晚了一些,九点多钟才从帐篷出来开始冲顶。 川藏队的向导是配备的每个人四瓶氧气,但是我们要求要多备一瓶氧气,所以我们每个人身上是五瓶氧气。我当时跟川藏队的向导开会说:“我们尽量能少吸就少吸,每个人尽量留一瓶作为备用,冲顶那天万一出现问题,有队员的氧气坏了,或者我们自己的氧气坏了,或者是氧气用完出现问题,至少还有我们身上的这瓶备用氧气。” 但后来发现,冲顶那天夏尔巴给客户背着氧气,其实他们的预计量是不够的,他们也不想背那么多东西在身上,结果就在半路上放了一点,严格来说上山需要两瓶到三瓶氧气,下来需要一瓶氧气,夏尔巴至少要给客户背四瓶的量,再加上他自己用的,太多了他可能背不动。夏尔巴又说按照当时的计划,以我们队伍的速度,当天晚上能够回到C3或是C2,至少他们是这样想的。 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子,到C2准备冲顶的时候,大家都会在C2休整一天再继续攀登。但我们是连续攀登上来的,C1不停留直接赶到C2,休息一晚就上到C3,然后紧跟着上到C4,队员的体能消耗比较大,所以速度也会稍微慢一点。让人没想到的是,那天跟我们一起冲顶的还有几个老外,忘记是国际队的还是印度队的了,大概是五六个或者七八个老外吧,他们就在我们后面,反正大家都在这天开始冲顶。快天亮的时候,我是最后一个到那个阳台位置附近,然后天刚亮的时候,队员们的距离都离得很近。 ▲开始冲顶 因为之前我和大家说过,八个队员的间隔距离一定不能太远,如果快的快,慢的慢,距离拉远了,尽管川藏队有7名向导,也照顾不了那么周全。比如登顶的照片和视频,如果前前后后队伍拉得太远,就没有办法能够拍得到,如果有体能不太好的,或者万一有多名队员需要照顾的话,也是很麻烦的,所以天亮之前大家几乎都在一个节奏上。但是天亮以后大家的距离就稍微开始拉开了,体能稍微好一点的就提前上去,尤其是我们几名向导提前出发了,因为我担心希拉里台阶只有修路队去过一次,晚上又吹风下雪,那个台阶肯定是没有脚印了,所以几个向导要提前过去,把台阶上面的脚印踢出来,我们的确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在那里。 向导过去先要把每一个台阶用冰镐敲出来或者用脚踢出来,队员的体能也是有一些参差不齐,有体能好的,有一般的,有普通的,大家速度都比较慢,关于登顶的关门时间,一般八点从C4出发登顶的,关门时间在11点左右。我问了夏尔巴向导,他们说十点以后可能会风更大或者是变天,我们一般是11点就结束攀登,最晚不能超过12点。 当天另外一个夏尔巴向导(当时他完成了23次登顶)也在当天登顶,我见到他的时候也问了他,以我们这些队员的速度,还有没有机会登顶。当时他看了以后,说:“你要注意,尽量不要超过12点,12点以后可能会变天。”我突然担心这些队员有没有机会在12点以前冲顶?后来我一边鼓励队员,一边努力地向上攀登。 那天在南峰还没到希拉里台阶附近,我作为队长,心里是很矛盾的,因为我们的时间比较晚了,按这个速度后面有部分队员在12点之前没有办法登顶。是让他们放弃呢?还是继续往前走?这个时候作为队长,我需要做出决定。我也想到大家来一趟都特别不容易,然后我分析了当天的天气,因为我每天都在通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yl/10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SHOW惠州惠州有条百年老街,越来越
- 下一篇文章: 愿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顺利登顶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