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北港朝天宫药签考释
台湾云林的北港朝天宫是台湾地区妈祖庙的“总庙”,全台祭祀妈祖之香火,大多源出于此处。康熙三十三年(年),佛教临济宗禅僧树璧奉福建湄洲天后宫妈祖神像来台,在诸罗海口笨港(“笨港”为“北港”之原名)登入。“时台湾荒地以辟,人口日增,笨港扼海交通要冲,船只辏集,人口之增加尤速;彼辈均来自福建,素感神灵,无从瞻拜,故见僧人奉神像来,遂议留为主持香火”[1]。至今,北港朝天宫已经是云林最著名的庙宇,尤其在每年农历正月起到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期间,全台各地的善男信女纷纷涌入,终日香火缭绕、锣鼓喧天,热闹不绝,洵为名胜之地。 年10月,笔者访学台湾期间,由原籍云林县的企业家陈宏志先生引领,专程去参访此地,见其供奉神灵之场所,与平常的庙宇一样,皆有求签之处。然这里除了设有常见的“妈祖天后灵签”,以供信众叩问吉凶祸福外,尚有所谓“药签”存焉。经陈先生告知,并询及庙宇工作人员,得知此为病家求药所用。分“大人科”签,“小儿科”60签,“眼科”84签,合计签,每签皆书药方一首,病家求得一签后,照方抓药,归家服之。——归后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在台湾地区的庙宇中,“药签”尚颇为习见,举凡知名之所,除了北港朝天宫外,尚有嘉义县朴子配天宫、台北大龙峒保安宫、台南市仔头福隆宫、彰化县南瑶宫等地,皆有设置,签方则互有同异。经查阅文献,祖国大陆的闽南、天水似尚有此俗,坊间尚有成书于清代、民国的“药签”抄本流传,台湾的药签,追本溯源仍当为内地所传入台湾之信仰形态。举凡今人之研究较为重要者,日本学者酒井忠夫、今井宇三郎、吉元昭治在《中国の霊籤?薬籤集成》中全文抄录了台湾各庙签文,亦包括朝天宫所存之首。[2]台湾学者邱年永的《台湾寺庙药签考释》,根据中药之药理方剂学,解析了台北保安宫之药签。[3]——兹就北港朝天宫之三类签方,各采摭前十首为样本,略加考释,以俾窥见此类医药民间信仰之特色。 一、“大人科”药签考释 第一签:风葱一支、鸡蛋壳一钱、灯心十条、灶心土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按:风葱亦名“分葱”,台湾地区常见蔬菜,源于大陆,民间偏方中常以之止咳化痰之用;鸡蛋壳,在民间验方中认为其研末内服可用于胃部疼痛不适,蛋壳内衬的薄皮有滋阴润燥、润肺止咳作用;灯心,《本草纲目》谓其:“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灶心土,亦名“伏龙肝”,中医以之为温中止血、止泻之用。——总体而言,此方旨在补脾土以生肺金,当以主治脾肺两虚之症。 第二签:白述一钱、土茯一钱、淮山一钱、甘菊花四分,水碗二煎五分。 按:白术、土茯苓、淮山药皆健脾和胃之功;菊花,《名医别录》谓其可“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此方显然主治脾胃消化之症。 第三签:莲子一钱半、土茯、淮山、金英各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按:莲子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金英(金樱子)有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之功。——此方以补脾益肾为目的。 第四签:马尾丝一钱、金英一钱、淮七五分、神曲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按:马尾丝(马尾草)可凉血解毒,止痛;淮七即怀牛膝,功在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等;神曲为健脾和胃之品。——此方主要目的当在活血祛瘀,补肾壮骨之用。 第五签:木通、淮膝、炙草各一錢,水一碗煎四分。 按:木通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的功效;怀牛膝有补益肝肾,强腰膝以及活血、引血下行的作用。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镇咳平喘、镇痛。——此方当以通络活血为主要目的。 第六签:炒鳖甲一钱、公石松一钱、凤凰退一钱,水八分煎三分。 按:炒鳖甲(即炙鳖甲)主治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阴虚阳亢,升火头晕,热病伤阴,阴虚风动等;公石松是民间草药,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生津降火、利水通络、治咳等功效;凤凰退即鸡蛋膜,中医以之有养阴、润肺、开音、止咳之功。——总体看,此方旨在清热凉血祛热之用。 第七签:当归、白楣、淮山、炙草、茵陈各一钱,水碗二煎六分。 按: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白楣(即白薇)有除虚烦、清热散肿、生肌止痛之效;淮山药与炙甘草皆调和脾胃;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总体而言旨在清热活血,兼顾补益。 第八签:金蝉、神壳、金英、枳壳、淮山各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按:金蝉(蚱蝉)有益精壮阳、止咳生津、保肺益肾之功;金英(金樱子)固精缩尿;神壳(神曲)、枳壳、淮山药皆健脾和中之效。——此方为补脾益肾之品。 第九签:竹茹五分、麦文四分、金蝉三个、麦芽四分,水一碗煎五分。 按:竹茹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麦文(麦门冬)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兼用金蝉、麦芽补肾健脾。——旨在兼补肾水、脾土以生肺金,主要目的当是止咳化痰。 第十签:连翘一钱、土茯一钱、归中一钱、白述一钱、枳壳一钱、木通五分,水一碗四煎七分。 按: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土茯苓除健脾胃外亦有解毒除湿之用;归中(当归身)补血为主;白术、枳壳以健脾胃;木通以利水渗湿。——此方旨在补益脾土以克肾水,以奏清热除湿之功。 二、“小儿科”药签考释 第一签:生大黄、黑丑、白丑、洋参、槟榔各五分,煎好用蜜水泡服。 按:大黄主治通便泻下;黑丑、白丑为两种不同颜色的牵牛子,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效;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槟榔亦有杀虫之效。——总之,这是一首小儿驱虫消食通便的药方,与中医常用儿科药“一捻金”成分类似。 第二签:砂仁五分,炙草五分,木香三分,陈皮一钱,桔梗一钱,泡姜五分,共为末,每服五分,红米煎汤送下。 按:砂仁主治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噎膈呕吐;炙甘草、木香、陈皮三味用在健脾和胃行气;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泡姜(当作炮姜)主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这是应用于小儿积食而消化不良的药方。此方与清代周震编撰的《幼科指南》中所载之“匀气散”组方类似。 第三签:当归、陈香、木香、油桂、川芎各五分,丁香三分,共为末,姜汤泡服。 按:当归补血、活血;陈香(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木香温中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导滞;油桂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川穹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丁香用于胃寒呕吐、呃逆。——此方为温胃散寒,健脾导滞之效。 第四签:白叩、砂仁、青皮、陈皮、炙甘草、香附、莪术各五分,紫苏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按:此方与清代《医宗金鉴》所载“白豆蔻散”成分基本一致,该书谓:“凡盘肠气痛,皆由寒邪所抟,肝肾居下,故痛则曲腰,宜白豆蔻散主之,外用熨脐法,其效甚速。” 第五签:正古连二钱半,水粉一钱,水虾龙骨一钱,共为末,和茶露敷患处。 按:正古连、水虾龙骨二物不详所指;水粉即铅粉,主治拔毒祛腐,收湿敛疮。——或当为治疗小儿疥疮之类的外用药。 第六签:白茯、洋参、神壳、木香、炙草、陈皮、厚朴、苏子各五分,水不拘煎服之。 按:白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洋参、神壳、木香、炙草、陈皮前文已言,奏补气健脾之功;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这是一首小儿健脾方。清代的《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中所载“益脾散”与之类似,方为“白茯苓,草果(煨),木香、甘草,陈皮,厚朴(炙)、苏子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五分,姜枣煎汤,细细服之。” 第七签:蜜柴四分,卜荷二分,甘草四分,麦文九分,枝子六分,川连四分,胆草七分,茯神五分,钓陈八分,灯心十条,淡竹三片,水一碗煎五分。 按:柴胡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蜜炙后略增补脾益气之效;卜荷(薄荷)辛凉解表;麦门冬(麦文)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枝子(栀子)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等症;川黄连燥湿清热、泻火解毒;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定惊;茯神宁心安神;钓陈(当为钩陈,即钩藤)息风止痉,清肝热,平肝阳;灯心降心火;淡竹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甘草调和诸药。——总体而言,这应是小儿清热解表药,用于风热感冒者。 第八签:桂枝三分,洋参五分,白茯一钱,白芍六分,白术一钱,陈皮五分,淮山六分,扁豆八分,枣一粒,炙草五分,泡姜二分,水一碗煎五分。 按:此方与常用中药“参苓白术散”相似,有补脾胃,益肺气之功。方中增桂枝、陈皮、白芍等,取解表、理气、止痛之效。 第九签:洋参、白术、白茯、炙草、半下各五分,蜜柴一钱,白芍一钱,钓陈四分,陈皮四分,水一碗煎五分。 按:此方以蜜柴胡、白芍为君药,为解表散热之方;半下(半夏)燥湿化痰;辅以参、苓、白术等,兼奏健脾补气之效。 第十签:武夷、芦荟、川连各四分,三灵莪术、胡连、甘草各五分,青皮七分,陈皮、麦芽、泉神各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按:“武夷”当为“芜荑”,“三灵莪术”当为“三棱莪术”,此方与清代《幼科心法要诀》中所载之“消疳理脾汤”基本一致,所治为“脾疳”之症,所谓脾疳,症见“脾疳面黄肌消瘦,身热困倦喜睡眠,心下痞硬满肿胀,卧冷食泥腹痛坚,头大颈细食懒进,吐泻烦渴便腥粘”云云。 三、“眼科”药签考释 第一签:大黄二钱,归尾一钱,赤芍一钱,川连五分,荆芥五分,麻黄五分,防风五分,水一碗煎五分。 按:此方与中医眼科名著《银海精微》(托名孙思邈撰)所载之“七宝洗心散”基本类似,药量远比原方为轻,主治心经火盛,大眦赤脉传晴,目中有壅涩憋,看物不准。 第二签:羚羊一钱,黄苓一钱,丹皮一钱,元参一钱,枝子一钱,乙厘一钱,荆芥六分,防丰六分,甘草六分,水一碗煎五分。 按:“羚羊”即羚羊角;“黄苓”当作“黄芩”;“防丰”即“防风”;“乙厘”疑为“蒺藜”,可治眼病翳障不明。——此方与《银海精微》中所载之“省风汤”相似,药量较原方为轻。治肝热火旺,瞳仁不清或细小。 第三签:当归二钱,桑皮二钱,元参二钱,地骨一钱,麦文一钱,枝子一钱,车前一钱,防风五分,桔梗五分,白菊五分,薄荷三分,甘草五分,水碗半煎七分。 按:此方中多清肝明目之常用药,中医以“肝开窍于目”,故明目者必以药力作用于肝。——参见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之六·目症论治》中之“附方”,不乏与之相似者。 第四签:生地二钱,大黄二钱,黄芩一钱,元参一钱,牛旁一钱,白菊六分,防风六分,姜活六分,犀角六分,甘草六分,车前一钱,水碗半煎七分。 按:“牛旁”当为“牛蒡”;“姜活”当为“羌活”;此方之主体当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之“犀角地黄汤”,有所加减而成,犀角地黄汤于“眼科常用于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及某些血液病所致的眼内出血,亦可用于治疗菌血症引起的迁徙性眼炎和邪入营血证之眼睑蜂窝组织炎。”[4]犀牛角今多以水牛角代替。 第五签:大黄二钱,朴消二钱,桔梗七分,甘菊七分,姜活七分,归尾一钱,元参一钱,黄苓一钱,车前一钱,木贼一钱,郁李一钱,知母七分,水碗六煎八分。 按:“黄苓”当作“黄芩”;“姜活”当作“羌活”。此方近于宋代《圣济总录》所载之“除热饮”而量轻,其主治“丁翳毒热。肝、心毒热,上攻睛瞳而致钉翳根深,外障,睛中翳黑硬如钉子之形,其证疼痛赤涩,泪出羞明。” 第六签:活石二钱,车前一钱,旧麦一钱,扁畜一钱,枝子一钱,木通一钱,淡竹八分,草梢八分,灯心十二条,水碗半煎八分。 按:“活石”即“滑石”,“扁畜”当为“扁蓄”。此方以滑石为君药,明李中梓《本草通玄》谓其可“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府,化暑气。”亦为眼科常用。——此方中多民间草药,当为民间经验方。 第七签:归全一钱,白芍一钱,谷精一钱,夏枯一钱,蒙花一钱,旧地三钱,川穹七分,甘菊七分,香附七分,炙草七分,水碗四煎七分。 按:“归全”即“当归”之全体,“旧地”其物不详,或当为“生地”。方中谷精、夏枯、蒙花均为中医眼科常用者,主治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等。——此方似亦应为民间验方。 第八签:防风八分,川穹八分,白菊八分,白芍一钱,归全一钱,牛旁一钱,乙厘一钱,姜活五分,独活五分,荆芥五分,薄荷五分,甘草五分,水碗二煎六分。 按:“姜活”当为“羌活”,“乙厘”疑为“蒺藜”。此方与清代《医宗金鉴》所载之“当归饮子”相似,临床“常用于治疗眼睑皮肤炎、过敏性眼炎、接触性睑皮炎等症。”[5] 第九签:赤苓一钱,知苓一钱,泽舍一钱,胆草一钱,当归一钱,知母一钱,黄柏八分,生地二钱,甘草五分,水碗半煎六分。 按:“知苓”疑“猪苓”,“泽舍”即“泽泻”。——此方疑为中医常用药“龙胆泻肝汤”之加减,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今人临床“眼科常用于治疗病毒性睑皮炎、急性结膜炎、超急性结膜炎、泡性角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大泡性角膜炎、急性泪囊炎、急性葡萄膜炎、特发性葡萄膜大脑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前房积脓、眼内出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继发性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炎、急性视网膜炎、全眼球炎、眶蜂窝织炎、海绵窦血栓形成等眼疾。”[6] 第十签:古本一钱,万京一钱,元参一钱,白菊一钱,生地二钱,归全二钱,川穹八分,姜活八分,京芥八分,柴胡八分,白芷四分,甘草四分,水碗半煎七分。 按:“古本”疑为“藁本”,“万京”即“蔓荆子”,“京芥”当为“荆芥”。——此方与清代《眼科奇书》中所记“八味大发散”相似,功效为发汗祛湿,明目止痛。今人多用于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云翳,虹膜睫状体炎,泪囊炎等症。 四、结语 以上考释北港朝天宫“药签”之“大人科”“小儿科”“眼科”各十首,其“大人科”部分,全台庙宇签文小异而大同,当系同源。民间相传出于宋代吴夲之手,吴夲即民间信仰之“保生大帝”(亦名“大道公”)[7],其人平生神异甚多,此可聊备一说。就“大人科”之药方本身而言,颇可见其拟方合乎医理,亦不乏精深谨严之处。——至于小儿科、眼科药方,根据本文之查证,则多数于古代医药方书中有所依据,由此可见,“大人科”当传承较早,小儿科、眼科方剂则或当为后人所补入者。 总体而言,“药签”所用之药物,价廉易得,其社会功能,或当为昔时家境贫苦之民众,无经济能力专门延医看诊,故将生死付诸天命,以慰内心。——吾人需注意,病家求签所得之方,就概率而言,能获对症治疗之可能,实微乎其微,故药签所书之方剂,药量均颇为微小,纵误服亦不至更获灾愆也。若举凡“大人科”第八十四签“猪肚一个、猪肉半斤、保龄丸一粒、生姜三片(十全大补)、朕(蒸)熟食便愈。”第九十九签“海参四两、生肉四两、韭菜白一把,炒熟服之”等,与其谓疗病,毋宁谓之疗饥。故所谓“药签”,实可视为往昔下层民众之“心理安慰剂”者是也,然据今之医学研究,心理安慰,往往亦有其效验,其“历史合理性”,或当在此。——北港朝天宫为佛教庙宇,故其所设之“药签”,恐亦不妨谓之“佛医”云尔。 附录:北港朝天宫药签“大人科”全文首 1.风葱一支、鸡蛋壳一钱、灯心十条、灶心土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2.白述一钱、土茯一钱、淮山一钱、甘菊花四分,水碗二煎五分。 3.莲子一钱半、土茯、淮山、金英各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4.马尾丝一钱、金英一钱、淮七五分、神曲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5.木通、淮膝、炙草各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6.炒鳖甲一钱、公石松一钱、凤凰退一钱,水八分煎三分。 7.当归、白楣、淮山、炙草、茵陈各一钱,水碗二煎六分。 8.金蝉、神壳、金英、枳壳、淮山各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9.竹茹五分、麦文四分、金蝉三个、麦芽四分,水一碗煎五分。 10.连翘一钱、土茯一钱、归中一钱、白述一钱、枳壳一钱、木通五分,水一碗四煎七分。 11.淮山一钱、牛膝一钱、金英一钱、木通一钱、茵陈四分,刈葛五分,水一碗四煎七分。 12.白菊、白芷、莲子各四分、淮山一钱、甘草三分,水七分煎三分。 13.淡竹一钱、金英一钱、支子五分、朴硝一钱、射干五分、白芷四分、六味丸四分,水碗半煎七分。 14.山甲、皂莿、射干各五分、鳖甲一钱、麦文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15.白术一钱、淮山一钱、牛七一钱、木通一钱、归中五分,水一碗煎五分。 16.绿豆壳、淮七、知母各一钱、酒军五分,水一碗煎五分。 17.白述一钱、白菊一钱、淮山一钱、甘菊五分、柴胡四分,水一碗煎五分。 18.别甲一钱、石松五分、柿蒂七个,麦芽三分、水一碗煎五分。 19.风退四分、益母草、金英、枳壳各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20.酒军一钱、苏淮一钱、牛七一钱、归中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21.鸡蛋壳一个四分、油虫珠五分、金橘三粒、冬瓜三条,水一碗煎五分。 22.六味三分、金蝉三分、柿蒂三个,水一碗煎五分服。 23.木通、木贼、枳壳、支子各一钱、槟榔五分、灯心七条,水一碗煎五分。 24.常山一钱、槟榔五分、乌豆七粒、白豆三粒,水一碗六煎五分。 25.乌豆四粒、黑姜、茵陈、淮山各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26.只壳一钱、白术一钱、桔梗、凤凰退、甘草各五分,水一碗煎五分。 27.茯苓、刈根、竹茹、川芎、归全、淮七各一钱,水一碗四煎七分。 28.神壳一钱、六味四分、甘草五分,水碗四煎七分。 29.木通、甘菊、枳壳、淮山各一钱、甘草四分,水碗四煎七分。 30.归全一钱、谷精、鳖甲、白芷、甘草各五分,水一碗煎五分。 31.黄芩、蓝色菊、白菊、柴胡各一钱、油虫二分、黄金散五分,水一碗煎五分。 32.紫苏一钱、伏龙干一钱、卜荷四分、益母七分、生姜三片、乌糖一角,水一碗煎五分。 33.竹茹、槐花、木贼各一钱、川连、白芷各四分、凤退七个、龙胆七分,水碗二煎六分。 34.川连四分、黄柏五分、枳壳一钱、神曲七分、黄芩七分,水一碗煎五分。 35.黑支四分、甘草四分、川贝七分、茅心七条、灯心十二条,水九分煎四分。 36.当归、川贝、川乌各一钱、牛膝、赤茯各一钱半,水碗四煎七分。 37.青石松二钱、荆芥钱半、防风钱半,水一碗半煎六分,煎好冲安南香服。 38.白古月七个、白果子四分、红枣七个、乌枣四分、黑姜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39.杜仲钱半、连子一钱、牛七一钱、归中钱半,水一碗煎四分。 40.麦文、麦芽各一钱、蝉退、柿蒂各七个、淡竹钱半,水碗二煎六分。 41.川贝、半夏、木通、连召各一钱、桔梗钱半、甘草四分,水碗二煎六分。 42.川连、大黄、胆草、柳支黄各一钱、旧铁钉一支,水不拘煎服,看病人强弱加减。 43.石松钱半、英色壳钱半、细辛一钱、赤苓一钱、胆草七分、半下七分、马尾丝七分,水碗二煎七分。 44.白术钱半、连召钱半、谷精钱半、木贼钱半、川贝一钱、半下一钱、胆草四分,水碗半煎七分。 45.生马蹄金五分、生菊心四分、生枸杞心四分,水不拘煎服。 46.甘草粉、人中白、英色壳各四分,用百沸汤冲服,三四次全愈。 47.马蹄金二分、白茯苓、石松干各四分,水不拘煎服。 48.川连四分、甘菊二分、冬瓜七条,水不拘煎服。 49.金桔饼七个、粗糠平一钱、灯心十二条,水不拘煎服。 50.金银色糯米一钱、青仁乌豆二粒、红枣七粒、白古月二粒,水不拘煎服。 51.枳壳四分、木贼四分、槐花三分、共为末,用滚水冲蜜服。 52.生地钱半、莲召四分、山甲五分、土茯、皂荆各七分,水一碗煎五分。 53.淡竹三分、茯苓三分、麦文四分、乌糖多少,水不拘煎作茶常服。 54.木通、乌枣、木贼各四分,水不拘煎服。 55.常山、麦冬各八分、槟榔一钱、柿蒂十二个,水一碗煎八分。 56.六味丸三分、冬瓜三分、冰糖一两,水不拘煎服。 57.柴胡七分、川贝四分、油虫沙三分、枳壳三分、黄金散三分另包,不拘水煎冲服。 58.凤凰退、山查、扁豆、紫苏各四分、风葱一支,水不拘煎服。 59.四神散五分、松花粉一钱,柿果一块破开入药粉,朕一枝香久,服二三次愈。 60.附子四分、归中、油桂、洋参各三分、腰内肉一两,朕一只香久。 61.桔梗四分、射干三分、古连三分,不拘水煎服。 62.真珠散二厘、沉香、乳香各二分,冲滚水服愈。 63.鹿肝草三分、泉神曲七分、炒薏仁四分,不拘水煎服。 64.石松干三分、马尾系三分、莲子三分、半夏二分,不拘水煎服。 65.使君子三粒、油虫沙三分、柿蒂四大个,不拘水煎服。 66.正苦桃叶三钱、正双寄生三钱,水一碗煎五分。 67.不见水猪肺一个、白古月七粒、风葱一丛连根带尾朕。 68.香茹四分、赤苓一钱、仙查八分、生羌一片,水八分煎四分。 69.中白四分、朱砂四分、牛黄一片、虎珀二分、共末,金蝉三个、煎汤泡服。 70.洋蔘四分、白术四分、角沉四分、朱珀五分、共细末、和饭汤服。 71.桔梗、陈皮各五分、赤芍四分、生羌二片,水八分煎四分。 72.春花二钱、细辛钱半、小茴八分、绿豆壳三钱、用新瓦煅烟鼻孔息闻之。 73.川莲四分、枳壳一钱、砂仁小许,水六分煎出味服。 74.珀末五分、朱砂四分、川连四分、中白小许,共为末,用滚水调金箔一帖服。 75.萱花一朵、莲房一个、白菊花叶七片、苦桃叶三片、水煎出味或饮或洗皆宜。 76.牛乳半碗,调酒服。 77.白茯苓一钱、沙参七分、丹皮四分、甘草三分,水一碗煎五分。 78.独活二钱、白芷一钱、木贼八分、生羌钱半、羊舌一个,水九分酒二分朕服。 79.羊肉半斤、木耳一个、石丹一钱、炒熟服。 80.蛇退一条、蜈蚣退一条、山甲一两、金蝉退五个、鸡蛋壳七个,用酒炒熟梯身躯。 81.茯花一钱、香水梨或赤梨一半,水不拘煎服。 82.菖蓉、枸杞各四钱、熟地二钱、小茴八分,水二碗煎八分。 83.桔梗四分、川芎一片、升麻四分、甘草三分、水煎出味作茶服。 84.猪肚一个、猪肉半斤、保龄丸一粒、生姜三片(十全大补)、朕熟食便愈。(见图一) 85.中白、朱砂、柿霜、虎珀各五分,共为末,另陈皮、金蝉煎汤送下。 86.虎骨胶三钱、保龄丸一粒、浸酒一瓶而服。 87.杜仲、枸杞、甘菊、甘草各一钱,共为末,另白茯煎汤调服。 88.莲子四两、生姜三钱、小鸡母一只,半酒水朕服。 89.金蝉七个、灯心十一节、纹银一个,合为汤调,另珠珀散四分服。 90.鲜虾八尾、绿豆粉三钱、赤猪肉二两,作丸服之。 91.薏仁钱半、扁豆钱半、茯苓五分、麦芽八分,不拘水煎作茶服。 92.熟地五钱、归全四钱、炙草三钱、生羌两半、麻油二两、鸭母一只,半酒水朕服。 93.南橘四粒、沉香一钱、广木八分、木瓜四分,水一碗煎出味服。 94.海藻、昆布、白芷、天花各一钱,水煎汤洗或饮均宜。 95.陈皮八分、赤芍一钱、仙查五分、木香一片,水八分煎四分。 96.赤芍一钱、枣肉八分、仙查一钱、史君钱半,水一碗煎五分。 97.绿豆壳一钱、川草荄一钱、凤尾草一把、冰糖四钱,水碗三煎作茶服。 98.正虎骨一钱、川芎八分、赤芍一钱、木贼八分,水一碗煎五分。 99.海参四两、生肉四两、韭菜白一把,炒熟服之。(见图二) .白鸡肝七个、谷精一钱、木贼八分、甘菊五分、水三分酒二分朕熟食。 .刈根、赤苓心各一钱、天花八分、薏仁五分,水不拘煎作茶服。 .九层塔一把、赤榕皮一钱、猪肉四两、酒水炒服。 .角沉一块、乌药一条,磨童便服。 .糯米一升、白苓心一两、连肉四两、大枣七粒、金莲叶煎汤为丸,名曰莲子丸。 .柴胡一钱、酒军二钱、半夏二钱、甘草七分、姜枣各二,水一碗煎五分。 .莲召八分、莿猬一钱、山甲五分、蒺黎八分,水一碗煎五分。 .福员肉四两、白术三钱、胡桃仁三粒、炙草一钱,水碗四煎七分。 .莱复子五钱、灯心一把、冰糖四钱,水煎汤作茶服。 .紫苏四分、赤壳粟一把、生姜一片、煎作茶服。 .六一散一钱、升麻二钱、割根二钱,二味煎汤调服。 .宋陈五分、薄荷三分、生姜一片、泡滚水服。 .沉香末一钱、大枣一粒、水煎服。 .金匮丸三钱,滚水泡淡盐为汤送下。 .前胡五分、苏子五分、川朴三分、枳壳三分、杏仁一钱,水不拘煎服。 .六一散一钱、虎珀三分、朱砂三分、青黛三分,共为末,另灯心十二节,灯心煎茶调末服。 .黑午一钱、黑支五分、地骨钱半、地榆八分、枇杷叶六分,水一碗煎五分。(见图三) .雄黄、全蝎、薄荷、川芎、乳香、没药、牙皂各平重,共为末,吹入鼻内。 .鳖甲三钱,烧灰成性研末,冲气酒服。 .中白、地龙、虎珀、乙厘各三分、川贝二分、川连、青代、朱砂、甘草各六分,共为末,调童尿服。 .朝天宫药签:茯神、白术各一钱、洋参、枣仁各六分、远志、归中各三分、福员肉三粒,水碗二煎六分。 (本文系年4月“海峡两岸佛医论坛”会议论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jj/2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茯苓amp广昆布
- 下一篇文章: 国医讲堂第六讲关于前列舒通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