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老广的ldquo续命水rd
一碗凉茶传递的不仅是草药味 更蕴含老广的养生智慧 凉茶 盛行于粤港澳地区 “湿热”的气候和水土 让这里的人容易“热气” 常有清热解毒、祛火除湿的需要 于是,凉茶成为老广口中的“续命水” 粤语有句俗话 “大病睇医生,小病饮凉茶” 经过上百年的变迁 凉茶是怎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现在的凉茶铺是怎样卖凉茶的? 凉茶在老广的生活里有着怎样的地位? 上午11点 位于广州老城区同福西路的林氏凉茶铺开门了 这间凉茶铺开了20多年 现在的经营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性 她叫阿芬 几年前从妈妈手里接管下这间铺子 阿芬让客人把舌头伸出来 看看是热气还是湿气 然后再问还有哪里不舒服 接着根据客人所说的症状 从几煲不同材料的凉茶中 调配出适合客人的一种 广东凉茶铺的老板 相当于半个中医 你说得出症状 他就端得出凉茶 阿芬的店铺摆着大大小小十几个瓦煲,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中草药味。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煲凉茶的全过程。阿芬说,煲凉茶讲究火候,慢火煲才可以熬出精华。煲凉茶要先煎半个小时,然后要焗,要三煎三焗,煲几个小时。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像林氏凉茶这样的个体经营凉茶铺有不少。它们大多开在居民区附近,来光顾的主要是一些老街坊。很多街坊从懂事开始,就有关于凉茶的记忆。喝凉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公元年 东晋时期的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 由于当时瘴疠流行 他便悉心研究岭南各种的温病医药 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 以及后世总结民间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 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 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 数百年来 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 形成了一道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凉茶的配制技艺大多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黄振龙凉茶就是其中的一家。被称为凉茶大王的黄振龙生于广东三水,他自幼跟随当地的中草药医师研习中草药药理和药性,专心观察因湿、热、毒引致的上火、消化不良、厌食等症状,尤其是“癍痧症”。他选用二十余种中草药,研制出配伍精当的“癍痧凉茶”。 年,黄振龙在肇庆经营凉茶生意,无奈身处乱世,“癍痧凉茶”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黄振龙举家迁往广州,在仁济路原北平酒店(现北京旅店)开设了他在广州的第一家凉茶铺,生意蒸蒸日上,至五十年代初发展至十三家。由于各种原因,凉茶生意曾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后,黄振龙儿子黄富强,从香港回到广州,重开凉茶铺。 进入年,凉茶迎来发展的里程碑。年凉茶成为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随后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黄振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富强讲述了积极推动申遗工作的原因: 在粤港澳共同努力下 年5月 凉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老吉、黄振龙、白云山、邓老等 18个品牌54个配方、术语 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 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和我国有关法律永久性保护 凉茶的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民间性、公认的有效性、严格的传承性及巨大的后发效应,使其成为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也越来越受世界各地市场的欢迎。凉茶饮料产业也成为全球最大的饮料产业。 王老吉凉茶博物馆 林立于粤港澳大街小巷的凉茶铺 每一间都浓缩了一段家族历史 记录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代变迁 你走进来 喝的是一碗凉茶 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技艺和养生智慧 乃至生活态度 凉茶虽苦 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屋外暑热卷尘气,自有清凉在心头” 采编|陈晨单凯蕙 主播|木子(普通话)周咏(粤语) 录音合成|谢倍伟悟空 摄影摄像|黎骏阳 视频制作|黎骏阳 新媒体撰稿|单凯蕙李颖晖 版式编辑|范亦敏李颖晖 监制|单凯蕙 编审|钟翠萍 总策划 周炜 总监制 吴国庆 音频统筹 鄞映霞 视频统筹 张靖华薛晖 新媒体统筹 张蔚妍吴俏 版头文案 吕琳谢倍伟 音频版头制作 谢倍伟 视频版头制作 声创融媒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fb/11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关于商标,你了解多少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