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眼科之突起睛高
《中医临床学》眼科之突起睛高 突起睛高是以睛珠胀痛、突起、甚至高突出眼眶为特征的急性眼病。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睛高突起”、“目珠子突出”等。 病因病机 1.外受风热火毒,上攻于目。 2.肝气郁而生热,夹杂风痰热毒,上攻目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起病急速,眼痛难忍,泪热常流,视力下降或骤降,胞睑、白睛均红赤肿胀,可兼眼珠或眶内蓄脓,睛高突起,甚至可高突出眶转动失灵,最终可溃穿出脓。脓蓄珠内者,可致珠塌目盲。常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甚至高热昏迷,病情危重。本病的辨证当分邪毒初起和邪毒炽盛:邪毒初起,除眼症状外,每伴发热恶寒,头痛眼胀,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若眼珠或眶内蓄脓,头痛剧烈,或伴发热而不恶寒,烦渴多饮,溲赤便秘等,为火毒炽盛;万一出现头痛项强,神昏,面赤气粗,舌质红绛等症,又为邪毒内陷心包之证。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风热火毒壅滞,所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治疗本病的关键。邪毒入内,兼大便秘结者应兼以泻下,以收釜底抽薪之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火毒初起: 证候:病情初起,眼珠疼痛突起,胞睑红肿,泪出汪汪白睛红赤壅肿,兼见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或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 金银花10g、穿山甲6g(先煎)、白芷10g、天花粉30g、皂角刺10g、当归10g、赤芍10g、乳香10g、没药10g、防风10g、川贝母6g、陈皮6g、甘草6g。 (2)火毒内陷心包: 证候:前述症状更剧,头眼剧痛,恶心呕吐,壮热神昏,面赤气粗,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脉数。 治法:清营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味。 犀角10g、生地黄10g、玄参30g、麦冬10g、丹参10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金银花10g、淡竹叶10g、连翘10g。 2.外治: (1)可用葱、艾捣烂炒热以温熨。 (2)可用白芷、细辛、当归、苍术、麻黄、防风、羌活煎汤熏洗。 3.手术:有脓者,及时以刀、针排脓放毒。 (四)临证权变 本病多为急性发作,并以红赤剧痛、目珠突出为主要特征,所以前述方药最为常用。若系病情日久,肿硬不消,疼痛不甚,苔滑脉缓,可按痰湿结聚,治宜化痰散结,方用消瘰丸加昆布、海藻内服。兼有郁热者,更加竹茹、夏枯草、炒山栀清热化痰散结。 调护 勿食肥甘、辛辣之品,饮食清淡,注意休息。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突起眼高外障》此眼初患时,皆因疼痛发歇作时,盖是五脏毒风所致,令睛突出。此疾不宜针灸钩割。……若要平稳,用针针破,流出清汁,即得平复。 按语: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张爱强、符鑫 校正:郑东英 编辑排版:符鑫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xw/6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肝硬化腹水腹臌大坚硬七则中药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