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房地产企业控制营销费用可谓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据明源君了解,目前大部分房企整体营销费率降至3%,普遍在2%左右。比如某千亿房企为了控制推广费用,出台了非常细化的投放标准:

推广端严控媒体投放,包括电视、电台、报广、网络硬广投放,热销项目要求主动减少费用投放。

体系内广告公司月费不超过7万元/月。针对单项固定户外投放数量,项目年度签约指标少于十亿元,投放数量小于等于2个...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控制营销费用只会越来越严格。预算变少,推广该怎么做?具体来说,主要是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精选性价比高的渠道,二是做足够好的内容。

最怕花钱没效果

地产项目推广的5个误区

很多地产策划埋怨项目推广费用少得可怜,但事实上,推广砸了钱看不到效果是很多开发商严控营销费用的原因。为什么花大力气推广没有效果?明源君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推广过于强调流量思维

很多地产营销人,入行最先学的就是营销漏斗。推广负责流量,要尽量做大客户池。于是很多地产项目都是购买流量的思维,怎么有流量怎么来。很多项目的推广,直接上促销,搞抽奖、搞活动,结果是一大批大妈涌进售楼处,吃吃喝喝,就是不买。

这种情况就是过于追求流量,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弄进门再说。

但是,大量的无效客户上门,只会浪费置业客户的时间,让真正的有效客户的服务质量下降。其实,推广除了带来流量,还应该承担一定的筛选功能。

二、广告创意严重依赖乙方

很多地产人,看到好的案例,就打听是哪个代理公司、广告公司做的。很多项目,策略依靠代理公司,创意依靠广告公司,依赖性太强。甲方营销团队只做选择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力。

但是,越是淡市,优秀的资源越稀缺。乙方为了平衡各个项目,在一个项目上,往往很难做到精英制。提案的是广告总监,操盘的是实习生,这种情况很常见。

而且,随着开发商规模扩大,很多代理公司的骨干跳槽到甲方,形成代理培养人才,然后向甲方输出成熟策划师和王牌销售的格局。真正的“最强大脑”和精英团队已经上移,代理公司的平均资历已经不如甲方团队。过度依赖乙方,项目的生产力自然受限制。

三、广告推广内容不恰当,对牛弹琴

不会提炼卖点,广告内容不匹配项目定位,把握不准客户需求,对于项目缺乏深层次的认知。

比如明源君就听说过一个案例,某市的一个中式别墅项目,严重滞销。这个项目一户有两个车库,车库的开间是7米,进深是6米。而所有的标准车位2.3米宽,如果7米宽,就可以放两辆超大的车。超大车位是豪宅的一个重要标签,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个独特卖点。并没有针对这个卖点进行放大推广,客户也没有形成认知。

四、用撒胡椒粉的方式做投放

有些地产项目预算不高,但却想贪大求全,什么渠道都想投一下,户外、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但有内容又跟不上,最后的结果是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客户根本对你没啥印象。这是最典型的营销浪费。

营销费用有限

精选性价比高的渠道

上文明源君提到了推广的几个误区,其中一个讲的是喜欢像撒胡椒粉,什么渠道都要尝试,这在营销费用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这么干。但是在营销费用受限时,选择渠道的能力就是营销人的必要技能。

一、精选更便宜更灵活的推广渠道

根据以往的经验,地产广告地缘性强,因此传统户外、电台、报广等虽然效果一般,大部分项目还是会投。但是这些媒体已经越来越无效了,户外带来的来电、来访在渠道占比中,甚至不足5%。

新的强势媒体是电梯框架。电梯框架广告优势集中体现在:全天24小时站岗,长时间、高频次、重复接触目标消费群体,有效到达率高达95%以上。

据测算,高层电梯用户,每人每天平均乘坐电梯上下3.7次,电梯广告每天不可避免地至少四次闯入人们的视线,还可以独占乘客乘坐电梯的“真空时间”,比起户外广告的一瞥而过,优势明显。

在高档小区、换房需求大的老小区投放电梯广告,覆盖目标客群几率也大大提升。

从费用上看,电梯框架也远低于传统户外、电台、地铁灯箱的投放费用。

以深圳普遍的投放情况来看,传统户外T牌10-20万/月,并且根据户外位置,上浮空间可以达到%。城市交通电台约2万/天,电视30万/周,地铁包车包站的费用更是动辄大几十到上百万。

而电梯框架/电视渠道单块价格在元以下,2万元以内就可以覆盖一个社区全部的电梯厅。房企可以根据客户画像、话题节点,锁定重点成交社区和商圈来进行精准传播。

此外,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垂直类地产资讯平台和自媒体,根据不同的传播内容选择相应的平台。结合项目卖点来进行组合:

●主打投资价值——本地投资类、理财类、金融类的







































主治白癜的中心
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xw/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