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本五味歌带你了解中药
药本五味歌 酸为木化气本温,能收能涩利肝经。 苦为火化气终热,能燥能坚心脏平 干始土生气化湿,能开缓渗从脾行。 辛自金生气带燥,能散润濡通肺窍 咸从水化气生寒,下走软坚足肾道。 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五味的确定依据 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 黄连、黄柏之苦; 甘草、枸杞之甘; 桂枝、川芎之辛; 乌梅、木瓜之酸; 芒硝、昆布之咸。 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红花,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6.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xw/2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辩证用药精髓
- 下一篇文章: 日本最强十大美少女中国直男可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