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网红店开来武汉,吃喝一下午我发现了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哦~点击上方优良better→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兰陵路珞珈山街3号,三道亚麻蔓帘垂在空中,偶尔被风撩起一角。 开业的两个月,“筅”(xiǎn,日语发音sen)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状态:各式男女从这里路过,有的会端详logo旁边的“日本茶贩売(bai)店”,琢磨売和壳的区别,而大多数人在匆匆拍照后,会直接登上木质旋转楼梯,按下障子门的开关——他们是来探店的。 作为少有的专营日本茶的茶室,第一家“筅”前年在广州开业,主打抹茶、煎茶等绿茶还有红茶,迅速成为当地的日本茶网红店。经过半年筹备,武汉店于去年霜降当日低调开业。 进入二楼茶室,入目通亮。空调开得很足,穿单衣也不会冷,反而一进门,皮肤会觉得湿润。空气中浮着层几不可闻的茶香,是从窗台边煮水的机器中飘出来的,里面烘着煎茶。 正对障子门的是面水泥墙,墙前一米多高的台子上放着盆绿色盆景,让白色和原木色为主的空间多了分冷峻,还有恬淡。这样的组合还有一个,要拐过转角才能看到。 榻榻米,窗台边,方桌以及L型黑色吧台,来喝茶的客人有多种位置可以随心选择。一整套日本茶道用具摆在吧台上:铁釜、盖置、柄杓、建水、茶枣、茶入、茶杓、汤冷以及茶筅。 茶艺师小光在吧台常驻,坐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察他沏茶和点茶的过程,也可以随时提问。 茶筅是店名的来源,也是点茶最核心的茶具,由一截竹筒经精细割削制成,用于搅拌茶汤,使抹茶与水均匀混合并产生泡沫。小光常用的是一款名为“真”的茶筅,因连续使用,靠近筅柄的竹穗上粘了一层翠绿。 ▲铁釜 ▲柄杓 ▲茶筅 抹茶是店内茶品的重要组成,也是大多数国人对日本茶的印象,作为一种口味,抹茶常出现在各式甜品中。 但我们日常知道的所谓“抹茶粉”,并不是真正的抹茶,劣质的由糖精和色素勾兑,稍好些的用大颗粒的绿茶粉。真正从日本进口的抹茶,最便宜的也要1元/g。就像店内一服抹茶,最便宜的也要58元。 这个价格自有道理。据国内江户千家流茶人——时常被MUJI邀请讲解日本茶道的胖蝉给出的定义,抹茶是采收新芽生长期特定时间段内、经遮光处理(即覆下栽培)的鲜叶,经蒸汽杀青烘干制成碾茶,后由石磨等研磨制成的微细粉末。稀少的原料和复杂的工艺限制着产量,使得抹茶的价格居高不下。 ▲喝茶的茶碗由客人自己挑选,店内共有20个左右,皆从日本人肉背回 ▲雪志野(志野烧)白色流釉有种冬天的感觉,这种手工茶碗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我最喜欢的茶碗 茶艺师小光首先点了一服“和光”——丸久小山园(后面简称丸久)一款中上价位的薄茶。丸久的抹茶依据品质高低分为浓茶、薄茶这两类饮用级,以及用作烘焙原料的食品级,共十六种。此外还有“凉雲”这种特殊的冷用抹茶,在店内都能找到。 广州的筅是大陆地区唯一一家丸久授权店,这意味着筅能直接和丸久拿货,在种类和日本茶极短的赏味期方面,有很大保障。 用里千家手法点好的“和光”泡沫厚腻,入口绵和,茶汤的回甘极为明显,但同时有淡淡的苦涩味。这是抹茶标志性的味道。越高级的抹茶回甘越强,苦味越淡,因为它的原料品级更高,而且在拆叶过程中,对苦涩成分较多的叶脉保留较少。 ▲薄茶和光 店主人何女士说,抹茶没有性价比,同一品牌,越贵口感越好。抹茶外的其他日本茶也是如此。 喝完“和光”,我们接着品尝了“凉雲”。冰水冲泡,约十五秒的点茶,最后加入三个冰块,类似威士忌的喝法。低温让茶本身的鲜味更好地淅出,苦味降低,但特有的回甘也略微减少。 所以仅从体验抹茶的角度,不如点服浓茶,如“雲鶴”。喝完后茶艺师小光会用残余茶汤再点一服薄茶。浓茶和薄茶不止是品质不同,也是茶汤浓度差别,两者口感截然不同。 ▲广州店老板娘阿Wing手写的菜单 ▲小光用玻璃碗点凉雲 但日本茶不只有抹茶。 除了抹茶,其他日本绿茶统称煎茶,包括焙茶、玄米茶、玉绿茶、冠茶、煎茶、深蒸煎茶以及使用覆下栽培的玉露。饮法也更接近中国茶道。 覆下栽培是日本发明的一种遮阴种植法,可以增加茶叶的鲜甜,减少苦涩,种植出的茶叶有种独特的旨味(umami)——一种类似青海苔和粽叶的鲜甜味道。日本茶里只有玉露和抹茶使用覆下栽培。 玄米茶和煎茶价格低廉,是日本家常饮用的茶叶,而焙茶是最低级别的绿茶,蒸青后加以烘炒,有一种独特的火香。开业的这两个月,许多来吃茶菓子的小姑娘都会点焙茶相佐。 ▲日本茶冲泡方法五花八门,除了筅使用的低温冲泡,还有冷水冲泡和冰压 冬天喝焙茶虽然切合时宜,但却错失了与日本茶中最具特色的玉露打交道的机会。 作为日本绿茶的金字塔尖,玉露以其独特的覆下香区别于其他绿茶,包括产于福建、恩施两地的玉露,旨味(umami)远不能与其相比。这是一种类似海苔和粽叶的鲜甜味道——同行的摄影师,better金城武干吃了几根玉露,觉得“挺像松子仁”。 玉露产量最低,也最受日本人喜爱,他们不仅发明了“宝瓶”这种专用茶器,还研究出五花八门的冲泡方法。如冰压、冷水冲泡以及筅使用的低温冲泡。 4g茶叶放入宝瓶,第一泡30ml水,40摄氏度,三分钟;第二泡50ml水,50摄氏度,两分钟;第三泡70ml水,70摄氏度,一分钟。 三泡茶汤,颜色逐渐由金转绿,口感也由极具冲击力、让人颠覆对茶叶印象的“昆布汤”变得微苦,但仍比龙井甘甜。三泡结束后茶艺师小光将茶叶转入盘子,请我们配合柚子酱油食用。 此时的玉露颜色鲜嫩,由针形舒展为叶状,味道接近春天的野菜。 茶叶吃上五口,口中的酸涩便有些难以消散,此时茶菓子正好登场。 加入抹茶制成的茶菓子与茶的苦味刚好调和,一口菓子,一口茶,甜与苦的轮换形成一种奇特的平衡感,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这种体验里,仿佛站在浪尖摇摆。 店里的茶菓子皆由今年45岁的店长何女士当日手作。她不喜欢过甜,所以菓子的甜度比京都茶寮里略低——这使得即便专门来吃菓子也不会觉得过分甜腻。 在颜色搭配上,何女士做的茶菓子也比广州合伙人那边更有层次感。他们合伙开店是机缘巧合,之前是十几年的同事兼朋友,15年离开服装零售业后,因为兴趣开始接触日本茶,之后决定开店,把这种文化带到国内。 ▲店主何女士 何女士给我们推荐了几款茶菓子。日本茶道讲究“一期一会”,茶菓子也会根据时令推出当季口味。 十二月中旬到次年四月,菓子会有比较多的草莓元素,如草莓挞、草莓大福。随着季节变化,草莓会换成其他时令食材,如樱花、无花果和栗子这般,自带浓浓的季节气息。 ▲草莓元素茶菓子 我们选了五样菓子:蕨饼、羊羹、草莓挞、草莓大福还有抹茶芝士红豆蛋糕。 蕨饼国内比较少见,是筅的特色之一,可以蘸偏苦的黄豆粉,也可以蘸甜腻的柚子露,味道各有千秋。 ▲抹茶红豆芝士蛋糕,我的TOP1,苦与甜的平衡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 ▲蕨饼。蘸黄豆粉或柚子露使用,国内非常少见,筅的特色之一 抹茶芝士红豆蛋糕是最近推出的新品,抹茶部分口感微苦,在奶油芝士和蜜红豆的过渡下,与掺了黄油的饼干底结合,变成一种细腻绵软的口感。叉子与舌头在品尝它时都不会受到半点阻力。它唯一的缺点,是限时供应,想吃需提前预约。 食毕。挥手告别。障子门关闭的时候我回头望去,店内灯光在门上映出一轮月白。外面天已经黑了,风吹在脸上有些冷,而胃里刚吃下去的菓子散发着阵阵暖意,玉露的鲜甜还在舌尖。 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jj/7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个人吃饭终于不用点外卖了这些一人食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