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志溱潼方言杂谈茶
溱潼方言杂谈——茶 李琪生 茶,是中国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致,琴棋书画诗酒茶;是锄禾日当午农夫的解暑之汤,“日高人渴漫思茶”①;是保健养生者的“万病之药”②,“日饮百碗亦不厌多”③;是出家人对佛学的精深领悟,“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④。难怪林语堂说:“无论到哪里,只要有一杯茶,中国人都是快乐的。”如今,茶是当之无愧的“国饮”。一个懂传承、会生活、讲情趣的中国人,多以饮茶为乐。作为历史文化古镇的溱潼人当然喜爱饮茶品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自然融入溱潼方言口语中。 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茶具。 普通大众使用较多的有茶杯(泛指各式各样的喝水杯子)、茶缸(又称把缸子,见下图),材质以玻璃、搪瓷、陶瓷的为主,紫砂的较少。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较大,要求茶杯保温、养生,并便于携带,各种便携式的保温杯、磁化杯应运而生,这类茶杯以不锈钢的居多。讲究古典雅致的有茶钟(无手把的茶杯、茶碗)、茶碗(无手把的用来盛茶水的碗,一种有碟和瓷盖的茶碗叫盖碗杯)材质以陶瓷、紫砂的为主。《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捧与贾母的成窑五彩小盖鈡,请宝钗、黛玉、宝玉吃梯己茶的茶具,那都是茶钟的极品。茶盅(亦称公道杯、公平杯,用于盛放和分斟茶汤)是功夫茶的茶具,材质以陶瓷、紫砂的为主。茶壶是一种供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也有的作为个人直接饮用的茶具,材质以陶瓷、紫砂的为主。茶托是垫在茶碗或茶杯底下的器皿,茶盘是放茶壶茶杯的盘子。茶几则是放茶具用的家具,比桌子小,现在的人家一般将茶几放在客厅沙发旁。面对眼花缭乱的茶具,溱潼人有自己的叫法,有的加上“儿”,如:茶杯儿、茶钟儿、茶碗儿、茶盅儿、茶壶儿;有的加上“子”,茶缸子、茶托子、茶盘子。连老百姓用来喝茶的罐头瓶、酱菜瓶也以茶冠名,叫做“茶瓶儿”。 茶缸(把缸子) 二、名目繁多、雅俗共赏的茶水。 在溱潼方言里,用茶叶泡的水叫做茶,这一点毋庸置疑。在饮茶时品尝的面点、糕点也叫做茶,如:早茶、晚茶。早茶、晚茶时兴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沿袭百年至今不衰。溱潼人将一些带甜味的水也叫做茶。如:蜂蜜茶、红枣茶、姜枣茶、桂圆茶、枸子茶;男女婚嫁活动中,盐水蛋、汤圆都是一道茶,可用于招待亲戚。炎炎夏日,用炒过的大麦泡茶,叫做大麦茶,是农民、建筑工、搬运工等所钟爱的解暑止渴茶。 最让溱潼人津津乐道的是早茶。一大早,是一天的开头;吃早茶,可是溱潼人一天中的第一件乐事。一杯绿茶,清爽滑溜的大煮干丝,热气腾腾的蟹王肉包,鲜美诱人的鱼汤面,回味无穷的溱潼早茶,吃过一次就忘不了。 其次是晚茶,是指下午3—4点饮用的茶水、面点或甜点。晚茶一般比较简单,因人而异。如从事搬运、建筑等体力活的,他们会买包子、烧饼等面点打点一下肚皮,然后坚持到晚间收工。非体力劳动的、饭量较小的,泡一碗京果粉、一把馓子,或食用一个京江脐、一两块桃酥,就算是晚茶了。如是正式的社交式晚茶,一般还是安排上茶馆(饭店)。 上述的早茶、晚茶,既有茶水又有面点。而寻常人家早上到街上买的早茶,下午买的晚茶,就是包子、烧饼、油条之类的面点,其中不包含茶水。 三、以茶为名、风味各异的食品。 首先是茶食。广义的茶食是指包含茶在内的糕饼、果脯等食品的统称。茶食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吃茶法的延伸和拓展密切相关,历史颇为久远。它始于先秦,发展与元明清时期。溱潼人所说的茶食,是指京果粉、京江脐、桃酥、脆饼、薄脆、馓子、麻花、芝麻糖、花生糖、寸金糖、交切片、云片糕、大金果、小金果等糕点,均由茶食店出售。儿时,街上最香的地方就是茶食店,店内玻璃柜台里的糕点可谓琳琅满目,香味扑鼻,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茶食由茶而来,因茶发展,而我们见到的茶食店只卖糕点,并不卖茶,“茶”已成为历史的印记。后来茶食店又更名为副食品店,但溱潼人嫌副食品拗口,还是按照老习惯称茶食店,副食品店出售的糕点依旧叫做“茶食”。 再就是茶干,溱潼人称茶干(音官)儿。对于茶干儿的制作及其色香味,赵有才先生的《茶干》、学友冯顺林的《我记忆中的溱潼味儿》都有详细描述。茶干儿其实就是豆腐干,通过传统制作工艺的加工,却成了溱潼人的一道美味。但茶干儿整个制作过程中并没有添加一片茶叶,茶干也属于以“茶”为名的食品之一。 “茶饭”也挂了个茶名,其实就是溱潼人家的日常饮食。“今天茶饭不香”,“茶饭要好好吃,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这些溱潼口语中的茶饭,就是家常饭菜,质朴、实惠,类似于《论语》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值得一提的是,由“茶饭”衍生出许多成语,如茶余饭后:指茶饭后的一段空闲休息时间;粗茶淡饭:指简单的、不精致的饮食,有时用来形容生活简朴;茶饭无心:没有心上喝茶吃饭,形容心情苦闷;三茶六饭:众多且齐备的茶水和饭菜,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清茶淡饭:未附任何调味食品的茶水,清淡的饭食,形容饭食非常简单;不茶不饭: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还有一种难忘的茶饭,叫做“茶泡饭”。茶泡饭就是白开水泡饭,是多年前溱潼人的“夏季快餐”。一碗冷饭,倒上白开水,用筷子戳戳,也不加温,就着咸菜、萝卜干,一碗饭连汤夹水三扒两下一起下肚,止饿解渴,酣畅淋漓,平淡清雅,爽快可口。溱潼周边的农民夏天下田劳作也时常吃茶泡饭,省得回家烧饭耗费时间耽误农活。茶泡饭的来历可谓久远,《礼记?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玉篇》:“飧,水和饭也。”《释名》:“飧,散也。投水于中,自解散也。”可知先秦古人就吃水泡饭了,这是有关茶泡饭的最早记载。由于中日交流频繁,茶泡饭也漂洋过海流传到日本。多年前,唐朝高僧鉴真和尚不畏艰难险阻,七次东渡日本,传播优秀的大唐文化,同时带去了茶叶,茶种及唐朝的饮茶风习。此后,随着日本茶园的兴建和饮茶之习的流行,白水泡饭逐渐变成了茶水泡饭。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说道:“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菜及‘择庵’(即福建的黄土萝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惟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茶泡饭“海归”,与日本料理一同来到我国,用三文鱼、鲣鱼、鳀鱼、昆布等熬出来的海鲜高汤泡饭,伴以金枪鱼、鲑鱼、鳗鱼及鱼子酱、海苔、芥末等,一碗茶泡饭竟要多元。不少年轻人非常推崇名目繁多的日式茶泡饭,但不知茶泡饭本源于中国,更不知本土茶泡饭的那份天然与恬淡之味。 四、以茶为名,实际为水的方言。 茶泡饭里的“茶”就是水,却叫做茶泡饭。这种以茶为名,实际为水的现象在溱潼方言里一点也不奇怪。茶炉子只烧开水不烧茶,却叫做茶炉子。关于茶炉子的形状及功能,丁桂兴主编撰写的《别了,茶水炉子》已有详细描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茶炉子可算是重要的生活设施,溱潼镇上随处可见。一座茶炉子可为周边上百户居民提供开水供应。溱潼人起得早,天刚麻麻亮,茶炉子前便排起长队,一直到晚上,都是人来人往,源源不断。冬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到茶炉子去冲茶,用它来洗脸、烫脚、灌汤焐子。尽管茶炉子专门烧开水,并不烧茶,但大家还是习惯叫做茶炉子;各家盛水的容器叫“茶瓶”(现叫“热水瓶”);拎着茶瓶到茶炉子冲水叫“冲茶”;冲茶还要带茶筹儿。茶筹儿就是寸把长的小竹片子,上面用烧红的铁钎烫上黑色印记。每个茶炉子都有不同印记的茶筹儿,一角钱买十根,一根茶筹儿冲一瓶水,这可算是溱潼古镇早期的“带币购物券”了。 为什么茶炉子、茶瓶、冲茶、茶筹儿等方言中的“茶”能代表“白开水”?《汉语方言大词典》有关“茶”的注释给予了解答:“白开水”,江淮方言。“茶”在溱潼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白开水”的意思,例如:烧水的铫[音挑]儿,叫做茶铫儿;往茶瓶里灌水,叫做“传茶”;从茶瓶里倒水,叫做“倒茶”;喝水,称之为“喝茶”,并将泡了茶叶的水,称为“茶叶茶”,以示区别。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如今这些口语习惯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年轻人已将茶瓶改称为热水瓶,传茶改称为传水,喝开水不再称喝茶,改为喝水。 随着电力、液化气、煤气、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家家户户自烧开水已非常方便,茶炉子不再是人们必需的生活设施,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溱潼镇上已难寻茶炉子的踪迹,年轻人也不知茶炉子为何物。茶炉子、茶筹儿也从溱潼方言中退出。而“茶房”一词退出更早。茶房,本指放茶食、烧开水的地方。旧称在旅馆、茶馆、轮船、剧场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解放以后,特别是公私合营以后,茶房成为单位的职工,这一称谓逐渐消失。我们只是在祖辈的言谈中听说过,在近代、现代小说中见过,但从未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使用过。 “这里是课堂,不是茶馆!”这是老师对乱哄哄自习课秩序的批评,我们从这里得知了“茶馆”一词。茶馆本是供人饮茶聊天的店铺,兼售点心、菜肴等。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扬州称茶社,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室、茶屋等称谓。溱潼茶馆不仅是喝茶聊天的店铺,而是一个综合型的饭店。因此,溱潼人所说的“上茶馆”,不仅表示吃早茶、吃晚茶,还可表示参加中午和晚间的酒宴,如今溱潼的茶馆早已更名,茶馆的早茶、晚茶及午宴和晚宴业务由改名后的酒店、酒楼和饭店全盘接收,“茶馆”一词也从溱潼方言中逐渐淡出。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少数带“茶”方言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反映,并不能弱化“茶”文化对溱潼人生活习俗的影响,以茶为礼仍然是溱潼人的重要习俗,婚姻礼仪中的“茶”仍是重要角色,茶话会也是各企事业单位社交性聚会活动,而溱潼早茶则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许多带“茶”的方言俗语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之中,如:粗茶淡饭、茶余饭后、以茶代酒、人走茶凉;茶壶把子打掉了落呃个嘴;伤风咳嗽,茶饭照旧等。这些方言俗语就像陈酿老酒,年代越久,味儿越醇。 参考文献: ①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词: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②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③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年),有个岁的和尚来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和尚答: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惟爱喝茶,日饮百碗亦不厌多。 ④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吟茶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年10月25日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溱潼老字号》征稿 为了挖掘溱潼地方文化史料,展现溱潼历史人文内涵,弘扬溱潼老字号的传统文化,“溱潼掌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jg/8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位老中医整理的42个方子,读完看病不愁
- 下一篇文章: 个经验秘方整理汇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