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治肝阳眩晕,

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郁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般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脓,众医皆施疏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

这年夏天,茂松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白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草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有清热散结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来,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

本草诗

性禀纯阳随处栽,

草逢入夏即枯来。

叶同旋覆无殊种,

花似丹参一样开。

管使瘿瘤消结气,

却教瘰疬未成堆。

厥阴血脉能滋养,

目痛肝虚素所推。

按:夏枯草味苦辛寒无毒,入肝经。生平泽,处处有之。叶似旋覆,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枯,故逢夏至便枯也。得金水之气,故其味苦辛,而性寒无毒。入足厥阴、少阳经。丹溪谓其补厥阴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结,苦寒能下泄除热,故治一切寒热,及消瘰疬鼠瘘,破癥散瘿结气。为治瘰疬、鼠瘘之要药。大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故治目珠夜痛。得连翘、忍冬藤、贝母、玄参、薄荷、栝楼根、紫背天葵、蓖麻子仁、甘草,治一切瘰疬有效。得蒲公英,治一切乳痈、乳岩。单取数两,水煮浓汁,入生甘菊、紫花地丁、忍冬藤、连翘、白及、白蔹、甘草、生地黄、白芷、半枝莲,消一切痈疽肿毒,止痛有神。

夏枯草又称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根茎,节上生须根。茎高达30厘米,基部多分枝,浅紫色。花萼钟形,花丝略扁平,花柱纤细,先端裂片钻形,外弯。花盘近平顶。小坚果黄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夏枯草适应性强,整个生长过程中很少有病虫害。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

辛、苦,寒。归肝、胆经。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瘰疬、瘿瘤。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

乳痈肿痛。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本草汇言》)。若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青囊秘传》)。

煎服,9~15g。或熬膏服。

脾胃寒弱者慎用。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重庆堂笔记》:“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结合传统上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药理研究有降血压作用,现代临床用以治疗高血压病,有助降压;取其散结消肿而常用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乳腺增生、高血压等属于肝热者;用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甘草、板蓝根、山豆根,水煎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用夏枯草、白及,共研细末,猪油调膏敷患处,治手足皲裂;用夏枯草g,水煎2次,泡洗双手,治疗手脱皮。

夏枯草双花炖猪瘦肉

夏枯草黑豆汤

夏枯草煲鸡脚

墨云路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网站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kunbua.com/gkbfb/3816.html